合力维护人类共同家园安全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各国带来严重冲击,已经夺走了数十万人的宝贵生命。当前,很多国家都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疫情,努力恢复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对于世界各国而言,无论是应对疫情还是恢复经济,都无法只凭一己之力,而应坚持多边主义,通过团结合作,共同抗击疫情,重振世界经济,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间正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回答世界向何处去、如何改善全球治理等重大问题的中国方案。此次疫情的发生以及疫情防控的实践,使人们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就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揭示出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趋势。他们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利益交融、安危与共,各种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各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更加深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当代国际关系现实,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全人类的普遍愿望。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病毒不分国界,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在今天这样一个互联互通的世界,疫情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大规模的扩散、流行。每一个人的安全,都构成其他人安全的条件。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只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应对、共克时艰,才是守护世界和人类安宁的正确选择。在严重的危机面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积极履行职责,推进国际抗疫合作。众多国家开展技术合作,分享抗疫经验,相互提供物资援助。实践证明,开展联防联控国际合作,才能有效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疫情给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冲击,人员流动、跨境商贸活动受阻,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到破坏。面对疫情带来的压力,逆全球化、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思潮在一些国家泛起。然而,放眼长远和根本,经济全球化仍然是推动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人类进步的强大潮流,世界经济的大海不可能再退缩为相互隔绝的湖泊。拒绝经济全球化,搞“脱钩”“筑墙”,注定没有前途。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各国应在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恢复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安全与畅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加强金融监管。各国唯有联手稳定和恢复世界经济,才能有效应对日益上升的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促使世界经济发展早日回到正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命运与共、责任共担。面对疫情,中国带领中国人民,付出艰苦努力,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疫情防控中,中国始终同国际社会开展交流合作,加强高层沟通,分享疫情信息,开展科研合作,力所能及为其他国家提供援助。同时,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在一系列国际会议上都呼吁各国更好团结起来抗击疫情,补齐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短板。中国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人类共同家园的安全,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坚持科学理性而不是制造政治分歧,加强团结合作而不是寻求脱钩孤立,推进多边协调而不是奉行单边主义,以空前团结应对空前危机,人类终究会战胜疫情。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